梁漱溟:做学问的八个境界

梁漱溟:做学问的八个境界

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的讲演

来源:北京日报 作者:梁漱溟
时间:2013年11月5日


引言

在座各位,今天承中山大学哲学会请我来演讲,很荣幸。今天预备讲的题目虽然寻常,却恐有负大家的盛意。这个题目不如说是——“我如何走上做学问这条路”

我讲这个题目有两点意义:

  1. 初次见面,想借此机会介绍自己,澄清一些对我的误会。
  2. 借此机会,把我心里认为最要紧的事讲一讲,算是对哲学系的一点贡献。

我不是学问家

我根本不是学问家!不论西学还是国学,工具和根基都不具备。我只是个中学毕业生。

我不是有意求学问,也不曾想过学哲学,纯属无意之中,走上了这条路。


为什么要谈哲学?

我认为哲学**“尽人应学之学”,但不是“尽人可学之学”**。

哲学的难点在于:

  • 普遍而特殊:人人都接触,但非人人能解。
  • 深远而当下:问题极深,却近在眼前。
  • 非积累能成:不是勤奋就行,而需天赋。

我走的这条“学问路”

下面我就来说明,我如何在无意中走上一条“做学问”的道路,这条路大致分为 八个层次


一、因为肯用心思,所以有主见

“哲学上的外行,总不是极端派。” —— 詹姆士

肯用心思,就会形成判断。即便浅薄,也是自己的判断


二、有主见,才知道旁人的不同

主见一有,就会意识到与他人的不同,引发思考,激发问题。这才是学问的开端。


三、此后看书听话方能得益

有了主见与问题,再看前人的话,才能不放过不同之处,不断吸收、融会贯通。此时才算真正开始“会读书”。


四、学然后知不足

问题多了、用心久了,就会发现自己的肤浅,并生出真正的虚心。这是学问进境的关键。


五、由浅入深,便能以简御繁

当心中建立了系统,就能以一两句话统摄全局。真正的学问家,总是言简意赅、举重若轻。


六、真学问能使人有“受用”

学问能解决心中问题,才能成为自己可以运用的学问。否则即使读得再多也只是“表演”。


七、旁人得失长短,一望而知

自己经历过、翻滚过,就能一望而知别人的深浅高低。这是从真实经验中得来的判断力。


八、自己说出的话精巧透辟

到此地步,每一句话都晶亮透辟、思精理熟,因为心中已经没有模糊的地方了。


总结:我不是学问人,我是“问题中人”

这八个境界,不是我刻意为之,而是无意中走上了这条“被问题牵着走”的路。

前四层是我真实走过的,后四层只是“庶几望见”。我始终不是学问人,也不是事功人,我大概是一个——“问题中人”


梁漱溟:做学问的八个境界
https://www.chiullson.com/2025/05/27/p-1/
Author
Rev Chen
Posted on
May 27, 2025
Licensed under